查看原文
其他

曾瑞龙:《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》出版 | 202003-52(总第1253期)

*转自启真馆图书

5天前


《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
曾瑞龙 著
启真馆·浙江大学出版社 
2020年1月



引 言
西夏李元昊在宋仁宗时对宋作战,打破了自宋辽战争结束后宋人的苟安之局。这时的宋夏战争中,宋人大败者三,大将刘平、石元孙被擒;任福、葛怀敏被杀,至庆历五年(1045)始达成协议。唯其间有两名武将,却在战争中成名,就是狄青和种世衡。他们都不是宋室的宿将,狄青自行伍出身,面有黥文;种世衡则是文官出身,中途始转入戎行,不过他在战争结束前便已病逝,未能像狄青那样位至枢密的高位,然而狄青崛起太速,战功又高,很快就受猜疑而去位,其子弟虽不失勋贵,但不再位居方面;反之,种世衡的子弟却在神宗朝分居边任,其中以种谔声名最著,以擅取绥州而再度触发战端,其后啰兀、灵武、永乐三大战役都由他参与策动。他的兄长种古、种诊也累任边将,与种谔合称“三种”。哲宗朝旧党得势,边事少息,然而元祐二年(1087)也发生青唐、西夏联合夹击熙河路的事件,结果世衡的幼子知岷州的种谊在洮州率先取胜而解除了威胁。绍圣(1094—1098)、元符(1098—1100)年间新党绍述,对西夏、青唐用兵,种谔之子种朴亦参与其事。元符二年(1099),王赡在青唐撤退,种朴临危受命,星夜赴河州上任,数日后战死于一公城。靖康之难中,金人围城,宋兵的统帅种师道,就是种世衡的孙子,当时称为“老种”。他的弟弟种师中带兵援太原,战死于榆次,种师道不久也病亡,金人再南下,北宋就亡了。种氏三代为将,经历了仁、英、神、哲、徽、钦六朝,自康定元年(1040)迄北宋之亡(1127)共87年,北宋立国167年,有种氏将门活动的时期占了一半以上,且参与对外的重要战役,其将门如何形成,值得注意。
北宋的制度,官有文武之分,用以寄禄,另兼职事、差遣,文官又可带武职,因此要对“将”或“武将”下一确切定义,十分不易;加以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,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,将军权分割,更增加了将领身份的模糊。因此为论述方便,有必要定一些初步准则。文官兼武职的情况下,保留了他文官的身份而担任武职,多属临时性质,如范仲淹、韩琦等在战事稍息后便回朝廷当政,本身仍是文臣,不能算是将。武官身份是作为武将的基本条件,即以宋代有文武互换之制,亦不应加以混淆。将的另一性质是带兵的,这方面考究清楚,可与两种身份类似的人区别开来,其一为一般不领兵的武官;其二是所谓“帅臣”,即经略安抚使。北宋的武官为一庞大的群体,并非人人带有兵马,有官无职,也就没有权柄。甚至如日本学者友永植解释,基层的武官体系“三班使臣”是从唐代宦官组织中发展出来的,故不宜并称为将。至于“帅”,本与“将”颇为接近,但北宋经略安抚使常不亲自带兵,而让为副的武臣领兵出战,何坦《西畴老人常言》说:“古称将帅,名号一也,今日之制,实则异焉,将所以握兵,诸军统制、统领、正副将是也。体统相维,上下相制,朝廷远虑,过于前代矣!”可见将、帅有所分别,在北宋除却少数例子,如熙河帅王韶等亲自领兵者外,都不宜算是将。此外,有所谓都监,本属监军之类职位,为监视诸将领而设,自不算入武将;但北宋都监亦常领兵出战,而其监察职责则大致由“走马承受”担当,因此在都监领兵的情况下,可以算入武将。
至于“将门”的定义,本研究原则上以绵延三代为标准,三代为将,便可算是将门。北宋武人中父子两人为将的例子,不胜枚举,若一一算入将门,反引起不便,故以三代为限。不过在特殊情况下,如第二代有兄弟数人皆为武将,虽不及三代,亦未始不可算入将门。例如曹彬,有“搜兵四解降王缚,教子三登上将坛”之称,亦不宜摒于将门范围之外。
关于北宋将门,学者的研究成果大抵以杨家将为多,如余嘉锡、常征等都做过有关研究。此外,日本学者畑地正宪研究过府州折氏。北宋种氏将门,系于《宋史· 种世衡传》中的已有六人,均为种氏子弟继起为将的个案,本研究尝试以种氏将门之形成为中心,作一试探。
武将也属于统治阶级,将门的形成可能只是某一政治势力得势的表现,如以熙河边功起家的王韶父子,便在新党得势时策动开边,然而种氏的发展情况不尽如是。种世衡受范仲淹、庞籍等提拔,但其子种古却先后控告庞籍和仲淹之子范纯仁,到第三代的种师道才和范氏释怨。种谔与薛向、韩绛、沈括等共事西边,发动对西夏的战役,似与新党关系较好,但种师道却名列“元祐党人碑”。三代都有其政治派系的支持,但无沿袭的政治立场,因此本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讨论将门形成的内在线索。
种氏将门在北宋各将门中最特殊之处在于这是文人形成的将门。北宋重文轻武,人所能言,然而武人状况如何,仍然少受注意,何况由文人形成的将门,更可能表示着北宋文武之间的某种关系。重文轻武而用文人为将,更进而形成世家,种氏这个例子可作为北宋将门中研究文武关系的重要个案。
本研究分为四章,前两章着重分析种放及其侄种世衡的受到注目,后两章讨论将门如何形成,其子弟如何继起。此外,本研究另有附录六篇,均为种氏将门事迹中需加考辨的,只有附录二除外,不过由于武臣换文资的条例,与种氏子弟在文武两途中屡次转换有莫大关系,因此亦附于正文之后。有关种氏将门之世系及其重要活动,参见以下图一及表一。


(本文节选自 《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》,即将上架)

《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


曾瑞龙 著
简介


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:本书是已故学者曾瑞龙的硕士论文。他推究北宋种氏三代建功西北的过程和原因。种氏本出于文臣家族,从种世衡筑青涧城,以文易武开始,历经种谔、种师道等三代在西比建功立业,成为北宋中后期显赫的武将世家。同时,作者也深入探讨了北宋武将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的文武关系。


作者




曾瑞龙(1960—2003),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、哲学硕士,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博士,专攻宋代军事史,生前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。主要著作有:《经略幽燕: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》《拓边西北: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》《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》等,以及学术论文多篇。




—END—

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




扫描下方二维码,关注“启真馆图书”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